□楊朝清
  “現在的學生壓力太大,某些重點中學進行全封閉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給學生半小時午餐時間。學生沒有自己的時間,當然更沒有時間思考人生和未來的方向。”近日,北大原校長許智宏院士在廣州市以《教育使孩子成長:在北大的日子里》為題,告訴在座家長一定要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
  正所謂“名人無小事”,再尋常的話題,一旦貼上了“院士”、“北大前校長”的標簽,都有可能被打撈。“沒時間想未來”之所以引發關註,就在於許智宏指出了一些當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潛在的教育危機——只關心知識學習,卻忽視學生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只註重培養考試能手,卻忽視生活技能的習得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只活在當下,卻從不著眼未來。
  緊張的學習節奏,沉重的學習壓力,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學習的枯燥和乏味,還有精神世界的單薄與蒼白。生活猶如上緊了的發條,讓中學生缺乏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思考人生和未來的方向更是一種奢望。畢竟,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被學習過度擠占,難免會導致學生“沒時間想未來”。
  法國社會學家托克維爾曾說,“當過去不再揭示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許多人缺乏安頓期許的空間;時間就像一個緊箍咒,裹挾了太多人的喜怒哀樂。“沒有時間想未來”不僅是中學生面臨的困境,也是許多成年人面臨的瓶頸。
  應試教育猶如一部巨大的機器,在無形之中完成了對中學生的時空擠壓和形式異化。當高考成為不可繞行的“獨木橋”,自主選擇在許多人看來或許就沒有多大的意義。更為關鍵的是,習慣替孩子做主的家長,通常採取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而不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真誠對話,傾聽孩子的“沉沒的聲音”。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讓孩子的成長道路更加平穩、順暢,許多家長從自己的人生經驗、社會閱歷出發,為孩子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和人生規劃。殊不知,這種忽視孩子利益訴求和情感需要的“包辦”做法,看似是深思熟慮的理性選擇,實質上卻缺乏社會基礎,很可能在執行過程中大打折扣。
  在“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道路上,“沒時間想未來”的孩子如何經營人生?這個沉重的話題,考驗著每一個利益相關者。在現實的阻礙短時間難以根本消除的情況下,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給孩子多一些自主選擇的空間,多一些時間來思考人生和未來的方向,他們的人生,才會多一些光亮和溫暖。
  楊朝清  (原標題:“沒時間想未來”的人生如何出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v08bvuxf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